银行软件开发阶段 软件开发的几个阶段 - 电脑技术中心 - 【漳州电脑网】_漳州电脑维修_漳州笔记本电脑维修_监控安装_市区上门维修

全国统一24小时服务热线:400-0000-000400-0000-000  / 1399000000

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技术中心 > 正文

银行软件开发阶段 软件开发的几个阶段

发布日期:2020-08-29

摘要:银行的软件开发主要有哪些方面,需要运用哪些语言,哪些软件来开发 银行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是UNIX或LINUX。因此,你首先需要对这两种系统比较熟悉。还先不要谈开发。先要熟悉这两种操作系统的使...

银行软件开发阶段

银行的软件开发主要有哪些方面,需要运用哪些语言,哪些软件来开发...

银行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是UNIX或LINUX。

因此,你首先需要对这两种系统比较熟悉。

还先不要谈开发。

先要熟悉这两种操作系统的使用、维护等操作。

他们俩的操作和WINDOWS系统截然不同。

接下来,就要熟悉这两种操作系统下的C编程方法。

另外,你还需要了解这两种系统下,数据库的编程知识。

比如:Oracl、MySQL等主流数据库的相关知识。

目前的发展情况,是否适合继续在国有大型银行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项目的进度安排可以有两种考虑方式。

第一种,系统最终交付使用的日期已经确定,软件开发机构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安排;第二种,只确定了大致的年限,最后交付使用的日期由软件开发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后一种考虑能够对软件开发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能够最好地利用资源,合理地分配工作量,但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第一种情况,问题是软件管理人员如何在规定的期限内分配人力和安排进度。

进度安排的好坏往往影响整个项目的按期完成和用户的使用,如不能按期完成,用户就会不满,而且需向用户赔偿损失。

如作为商品,将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进度安排的精确性有时比成本估算更重要。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某种商品的损失往往还可以通过其他商品或分期偿还来承担。

而进度拖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下面就软件开发项目进度安排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软件工作的特殊性 制定软件进度与其他工程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使用一般的通用技术和工具即可。

但重点要强调的是软件产品是逻辑产品,这与其他工程不同。

因此当几个人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时,人与人之间就有一个思想交流问题,称之为通信关系。

通信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只是要花时间,同时由于通信中的疏忽常常会使错误增加。

如一个组有4个软件工程师,两两之间进行通信联系,通信路径有6条;对6个软件工程师,则通信路径增加至14条。

因此所付的代价就必然会增加,所以工作组的人员不宜太多,一般3—5人为好,目前国外一般采用主程序员组的制度。

另一点要强调的是软件工作切忌中间临时加人,必须在安排进度时就考虑周到。

2.各阶段工作量的分配 估算出总的工作量以后,就需要一个可以进行各阶段工作量分配的模型。

某一阶段工作量所占的百分比必须根据经验数据确定。

这里要再一次强调,在开发过程中保存的记录将增加经验数据库存,而且将改善今后估算的准确性。

R.S.Pessman提出一种称作40-20-40的工作量分配规则,即前期工作(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和后期工作(测试阶段)各占40%,编码阶段占20%。

应该强调要重视前期和后期工作。

前期工作容易被忽视,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认为不开始编码工作就算没有进行,他们不了解前期工作的重要性;技术人员往往也急于编码,认为写出代码任务就算完成了。

后期工作也容易被忽视,认为编码出来就完事了,对测试工作要占这么大的工作量没有思想准备。

所以要制定好进度计划,就要研究软件工作的规律,前期基础工作没做好,将会给后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往往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难以坚持,有的不得不中途夭折。

3.制定开发进度 需要涉及的下一个未知量是开发进度。

进度安排是软件计划工作中一项最困难的任务,计划人员要把可用资源与项目工作量协调好;要考虑各项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尽可能地平行进行;预见可能出现问题和项目的“细脖子”,并提出处理意见;以及规定进度,评审和应交付的文档。

假设用作变量的开发时间TD按线性变化,而且已经得到了总的开发工作量估算值ED,要求在规定的时间TD内完成,在项目中最好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平均值M,即M=EDTD,这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据。

遗憾的是在上述算式中,项目的工作量和开发时间不能作为独立的变量。

Books定律描述了这种现象的最极端情况:为误期的软件项目增加人员将会使其进度更慢。

来源:www.examda.com (四) 软件开发组织 有多少个软件开发机构,几乎也就有多少人员的组织机构。

不管这些组织机构是好或坏,一般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

尽管组织机构的改变不属于软件计划人员的职责范围内的事。

不过,在一个新的软件项目中直接涉及人员的组织问题却是可以,也应该在软件计划阶段加以认真考虑的。

软件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别 税务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9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

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

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谈到面向对象,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

但是,明确地给出对象的定义或说明对象的定义的非常少——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发现。

其初,“面向对象”是专指在程序设计中采用封装、继承、抽象等设计方法。

可是,这个定义显然不能再适合现在情况。

面向对象的思想已经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

如,面向对象的分析(OOA,Object O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的设计(OOD,Object Oriented Design)、以及我们经常说的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许多有关面向对象的文章都只是讲述在面向对象的开发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或所采用的比较好的设计方法。

看这些文章只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对象,什么是面向对象,才能最大程度地对自己有所裨益。

这一点,恐怕对初学者甚至是从事相关工作多年的人员也会对它们的概念模糊不清。

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9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

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

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一、传统开发方法存在问题 1.软件重用性差 重用性是指同一事物不经修改或稍加修改就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性质。

软件重用性是软件工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2.软件可维护性差 软件工程强调软件的可维护性,强调文档资料的重要性,规定最终的软件产品应该由完整、一致的配置成分组成。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始终强调软件的可读性、可修改性和可测试性是软件的重要的质量指标。

实践证明,用传统方法开发出来的软件,维护时其费用和成本仍然很高,其原因是可修改性差,维护困难,导致可维护性差。

3.开发出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用传统的结构化方法开发大型软件系统涉及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开发需求模糊或需求动态变化的系统时,所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往往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

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其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都比较差,这是因为结构化方法的本质是功能分解,从代表目标系统整体功能的单个处理着手,自顶向下不断把复杂的处理分解为子处理,这样一层一层的分解下去,直到仅剩下若干个容易实现的子处理功能为止,然后用相应的工具来描述各个最低层的处理。

因此,结构化方法是围绕实现处理功能的“过程”来构造系统的。

然而,用户需求的变化大部分是针对功能的,因此,这种变化对于基于过程的设计来说是灾难性的。

用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常常是不稳定的 ,用户需求的变化往往造成系统结构的较大变化,从而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实现这种变化。

二、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对象。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

(2)对象的状态和行为。

对象具有状态,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

对象还有操作,用于改变对象的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

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3)类。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

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

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4)类的结构。

在客观世界中有若干类,这些类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

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一般--具体结构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关系。

①一般——具体结构称为分类结构,也可以说是“或”关系,或者是“is a”关系。

②整体——部分结构称为组装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关系,或者是“has a”关系。

(5)消息和方法。

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结构叫做消息。

在对象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

发送一条消息至少要包括说明接受消息的对象名、发送给该对象的消息名(即对象名、方法名)。

一般还要对参数加以说明,参数可以是认识该消息的对象所知道的变量名,或者是所有对象都知道的全局变量名。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

消息传递如图10-1所示。

二、面向对象的特征 (1)对象唯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

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分类性。

分类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

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

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

继承性是子...

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分那些阶段

新准则中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

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

比如,企业已经完成了全部计划、设计和测试活动,这些活动是使资产能够达到设计规划书中的功能、特征和技术所必需的活动,或经过专家鉴定等。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企业应该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无形资产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当对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产品的市场情况进行可靠预计,以证明所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能够证明市场上存在对该无形资产的需求。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企业应能够证明可以取得无形资产开发所需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相关计划。

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提供支持的,应能够证明存在外部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声明愿意为该无形资产的开发提供所需资金等。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这要求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应当单独核算,比如,直接发生的研发人员工资、材料费,以及相关设备折旧费等。

同时从事多项研究开发活动的,所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合理的标准在各项研究开发活动之间进行分配;无法合理分配的,则需计入当期损益。

请教各位前辈,银行的软件开发有前途吗

&nsp;中国现在软件领域主流主要是这几大领域的开发 1系统应用和硬件应用 2WEB网站 3行业应用,包括CS模式,也包括BS模式 我为什么把系统应用和硬件应用放在了一起,这是因为这两者都是比较在深层次上开发。

系统应用,如防火墙、杀毒、杀木马、BT下载等等,我的机器上有一大半都是这种软件。

其实游戏也算一类系统应用,为什么?因为游戏开发,是网络技术、集群技术、安全技术、图形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深度综合考验的软件,对CPU、内存、显卡、网络性能有严重考验的应用。

计算机经过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根据电子元件来划分的。

集成电路是把许多晶体管、电阻、电容等构成的电路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

集成电路按集成程度的不同有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分。

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集成1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小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10000个以上晶体管等元件的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蹒跚学步ENIAC是第一台真正能够工作的电子计算机,但它还不是现代意义的计算机。

ENIAC能完成许多基本计算,如四则运算、平方立方、sin和cos等。

但是,它的计算需要人的大量参与,做每项计算之前技术人员都需要插拔许多导线,非常麻烦。

1946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看到计算机研究的重要性,立即投入到这方面的工作中,他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储程序控制原理(下面有专门讨论),人们也把采用这种原理构造的计算机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

根据存储程序控制原理造出的新计算机EDSAC(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爱达赛克)和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爱达瓦克)分别于1949和195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

EDSAC是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是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原型和范本。

EDVAC是最先开始研究的存储程序计算机,这种机器里还使用了10000只晶体管。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EDVAC到1952年才完成。

IBM公司于1952年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成功的商品计算机IBM701。

随着军用和民用的发展,工业化国家的一批公司企业投入到计算机研究开发领域中,这可以看作是信息产业的开始。

当时的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潜在用途和发展,IBM公司在开始开发计算机时还认为“全世界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虽然计算机具有本质的通用性,但计算机的硬件只提供了解决各种计算问题的物质基础,要将计算机应用到解决任何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使用者都必须编写出有关的程序或者软件。

早期计算机在这方面是非常难用的,人们需要用很不符合人的习惯的二进制编码形式写程序,既耗费日时,又容易出错。

这种状况大大地限制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五十年代前期,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者们就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954年,IBM公司约翰·巴克斯领导的小组开发出第一个得到广泛重视,后来被广泛使用(至今仍在使用)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

FORTRAN语言的诞生使人们可以用比较习惯的符号形式描述计算过程,这大大地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也使更多的人乐于投入到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开发工作中。

FORTRAN语言推动着IBM的新机器704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最成功的计算机,也将IBM公司推上计算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软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不断被开发出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们开始进一步研究计算过程的本质特征、程序设计的规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

一些新的程序设计语言,如Algol60、COBOL、LISP等被开发出来,军用和民用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计算机也开始在商务数据处理领域崭露头角。

一些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也露出了萌芽。

稳步发展1965年IBM公司推出了360系列计算机,开始了计算机作为一种商品的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等基本软件在这时已经初步成型,这些勾勒出那个年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框架。

360计算机采用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第一次提出了系列计算机的概念,不同型号的机器在程序指令的层次上互相兼容,它们都配备了比较完备的软件。

360以及随后的370系列计算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公司开始生产与IBM机器兼容的大型计算机,打破了IBM公司的垄断局面,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价格竞争和技术进步。

在另一个方面,以DEC(数据设备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开始开发小型、低价格、高性能的计算机,统称为小型计算机。

这类计算机主要用于教育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和一般企业部门,用于各种科学技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其他类型的计算机也逐渐被开发出来。

其中重要的有为解决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民间的或者军事的问题)而开发的巨型计算机,这类计算机通常装备了的多个数据处理部件(中央处理器,CPU),这些部件可以同时工作,因而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另一类常见的计算机被称为工作站,通常在企业或科研部门中由个人使用,主要用于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等专门领域。

到了六十年代末,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在一颗集成电路芯片上能够制造出的电子元件数已经突破1000的数量级,这就使在一个芯片上做出一台简单的计算机成为可能。

1971年Intel公司的第一个...

上一篇:打开vcf格式的软件 如何打开vcf格式文件

下一篇:怎么快速清除word表格内容 快速清除word表格内容